■嘉 宾:
权衡,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李伟,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员
张雪魁,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主持人:陈 瑜 本报记者
美国等西方国家已把经济领域话语权争夺升级为大国竞争的一个主要手段。应对这一挑战,要把构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叙事体系作为重点。具体到“中国产能过剩论”,可围绕“绿色低碳转型”和“全球气候正义”两大议题,提炼体现高质量发展主题的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化被动为主动,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机遇论、贡献论?!?strong>权衡
要加快构建适应新媒介生态的新时代中国经济战略叙事的投射体系,拓展投放渠道,利用智库交流、会议论坛、社交媒体、民间外交、跨国公司等多元化方式和渠道,更加机动灵活投放有关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叙事,提升中国绿色低碳经济叙事的国际能见度、声量和影响力。——李伟
中国正在兴起的“新三样”,是当今中国和世界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其体现的中国新发展理念,孕育的中国新发展格局,开创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对于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具有世界意义,是新时代中国为人类发展作出的新贡献?!?strong>张雪魁
编者按近段时间,西方舆论场有关“中国产能过?!钡穆鄣魃跸旧?。作为“中国威胁论”“中国冲击论”的最新变种,美西方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旨在为升级绿色?;ぶ饕宕胧┰焓?,是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又一话术。在此背景下,如何从学理上认识和解构“中国产能过剩论”的错误逻辑?如何构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叙事体系,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如何将中国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优势转化为相应的国际话语权?本报约请上海社科院三位专家研讨交流。
主持人:近年来,中国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在全球市场上备受青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但美西方利用其话语体系和设置议题优势,以贸易?;ぶ饕宓幕笆踅澄侍庹位?、安全化。如何看待和应对西方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
权衡:近期,面对中国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美国和西方一些人士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甭?,提出中国在“新三样”产品领域产能过剩导致价格下跌,甚至指出中国电动汽车等“过剩产能”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会破坏全球贸易体系,主张采取?;ぶ饕宕胧┯Χ浴爸泄2堋?。
这种论调沿袭了近年来西方国家所谓“中国威胁论”的叙事传统和话语说辞,实质上是进一步强化对中国的战略限制。特别是在美国拜登政府推出出口限制、芯片禁令面临挑战,以及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新的关税未见实效的背景下,某些西方国家力图以“中国产能过剩论”的话语和话术,为贸易?;ぶ饕逭咦鞅缁?、为所谓“国家安全?;ぁ痹焐?。这种将产能、经贸等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违背经济全球化规律、破坏公平市场原则等所谓“中国威胁论”的新话术,将对全球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既不利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产业竞争优势提升,也不利于世界经济行稳致远。
从理论上来说,产能过剩是指超过市场需求的产品供给能力,是一种市场供求关系,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规律和作用。从全球化发展来看,超过本国市场需求而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不是过剩产能,而是基于国际市场分工、全球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出口能力。中国“新三样”产品不是产能过剩,而是具有广阔全球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供给。美国大规模的芯片出口、波音公司的飞机出口,德国、日本、韩国大规模的汽车出口,都是超过本国市场需求的优势产业出口能力;同样,中国在绿色产业领域的大规模出口,也是基于研发能力优势、产业链配套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一种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优势产业出口能力,不是过剩产能。对于中国自身发展而言,这些优势产业正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李伟:中国以优质高效的产品出口满足快速扩张的全球绿色低碳市场需求,是对国际产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目前,国际绿色低碳产业需求快速扩张,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
以?;ぶ饕逭呦拗扑?/span>“过剩生产能力”,这种限制市场竞争、?;ぢ浜蟛艿氖侄?,将对包括本国在内的全球产业发展带来严重损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领域内的垄断企业面对新进入企业的挑战,会强调新企业进入将带来过剩生产能力,进而以非市场手段限制过剩生产能力来阻止新企业进入,维护其垄断地位;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以过剩生产能力为由,强化其对中国优质高效产品出口的限制,某种意义上就是对本国落后生产能力的非市场手段的?;?。国际产业发展经验表明,这种破坏市场竞争和开放合作原则的?;ぶ饕逭?,将会使本国产业因缺乏市场竞争压力而弱化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努力,逐步失去竞争能力。同时,这种限制优质高效产品进口的?;ぶ饕逭?,使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失去共享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成果的机会,对其自身的消费者利益带来损害。
张雪魁:操弄“中国产能过剩论”并据此施加?;ぶ饕宕胧?,将对全球发展带来更加广泛的负面影响?;毓死房梢苑⑾?,美国等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的战略限制是一以贯之的:当中国跃升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时,它们开启对中国制成品出口优势的贸易封锁;当中国在新兴技术创新领域取得快速突破时,它们搞针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的打压和禁令;这一次聚焦“过剩生产能力”,是对中国绿色低碳产业的限制,不仅试图影响中国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而且使中国在推动全球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面临困难和挑战,对全球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这种论调已违背市场经济的底层逻辑?!跋∪贝绰⒍?,过剩形成竞争”,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原则,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领域的“过剩生产能力”,是高效产能替代低效产能、先进企业替代落后企业的市场竞争规律使然,这种竞争替代和市场选择是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集中体现。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所谓“过剩产能”为由限制绿色低碳产业领域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不仅违背市场经济的底层逻辑,而且也破坏了公平竞争和开放合作原则,会对全球贸易体系和产业分工体系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主持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坝锶ǖ囊υ谟谄浒募壑倒?。原创、富有国际影响力的价值理念要有发达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作依托。如何加强学术话语生产能力,提炼出更多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理服人讲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权衡:舆论监测发现,一个时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已把经济领域话语权争夺升级为大国竞争博弈的一个主要手段,“中国产能过剩论”则是这一对抗性舆论行动的最新发展。应对这一新的舆论挑战,关键是要加快构建融通中外、客观科学的中国经济话语和中国经济叙事体系,基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事实和规律,形成面向全球开展有效传播的中国经济的阐释权、话语权。
为此,我们要把构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叙事体系作为重点。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和“新时代的硬道理”,向世界讲清楚新时代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发展模式转型”的现实基础、理论依据、内在逻辑、演进路径、机遇挑战、外部影响和意义等一系列备受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用世界听得懂的朴素道理和基本事实沟通内外、形塑预期,增强国际国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清晰认知和稳定的正向预期。
具体到“中国产能过剩论”,则可围绕“绿色低碳转型”和“全球气候正义”两大议题,提炼体现高质量发展主题的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解构“中国产能过剩论”的错误话语及其逻辑,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机遇论、贡献论。
张雪魁:我们要鲜明地指出,一方面,中国正在兴起的“新三样”,是当今中国和世界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其体现的中国新发展理念,孕育的中国新发展格局,开创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对于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具有世界意义,是新时代中国为人类发展作出的新贡献。由此,我们可以运用国际化语言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故事、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另一方面,中国“新三样”所代表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以及中国为实现“双碳”目标而推动的生产生活方式变革,让中国在承担历史的和未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和责任分配、肩负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责任和公平地应对气候变化的义务和责任等方面,正在成为全球的典范。从全球看,中国“新三样”是驱动世界各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动力源,这当中所孕育的人类安全、自由、平等、效率和秩序等价值,涉及人类环境、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深刻变革。这种全球气候正义具有“超越性”: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追求的目标和付出的努力,超越了区域、国家、种族、代际和种际间的界限,可谓是一种最广泛的正义。从某种意义上看,西方一些国家以中国“新三样”为由头操弄“中国产能过剩论”,实乃与当今人类应对全球气候?;?、维护全球气候正义的历史使命相背离之举。
李伟:此外,要改进新时代中国经济叙事的投射策略。首先要做到知内知外、有的放矢。针对与“中国产能过剩论”相关的热点议题,加强舆论动态监测、跟踪分析,及时掌握其在经济、社会、政治领域引发的综合反应和发展趋势,同时加强针对这一论调的区域国别受众分析,掌握不同受众群体的价值偏好、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为话语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要加快构建适应新媒介生态的新时代中国经济战略叙事的投射体系,拓展投放渠道,利用智库交流、会议论坛、社交媒体、民间外交、跨国公司等多元化方式和渠道,更加机动灵活投放有关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叙事,提升中国绿色低碳经济叙事的国际能见度、声量和影响力。
主持人:随着中国发展壮大,国际社会迫切希望更多了解中国发展道路、价值观念以及成功经验,研究中国发展趋势。这为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提供了契机。如何把握机遇,提升我们自己的议题设置能力,做好对外传播?
权衡: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牵动着全球经济的脉动。当前一些国家拿中国“新三样”来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甚至将之升级为大国战略竞争的舆论工具,但更多的国家则迫切希望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了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密码。这些都对我们贴近国际关切,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新时代中国经济形象,阐明新时代中国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所蕴含的学理道理、价值观念和成功经验,形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经济话语权,以及提升我国经济话语和叙事国际传播能力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提升议题设置能力是做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对外传播的关键。舆论监测发现,一些国家正在炒作的“中国产能过剩论”,舆论行为主体的级别层次都很高,多由战略决策精英操作,与智库、媒体采取联合协调行动,并呈现出跨国议程协同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议题设置策略,提升议程设置的层级,推进各类议程之间的融合,避免国内议程设置与国际议程设置不对称、不匹配、不协调导致的“话语落差”,进而影响传播力、影响力。此外,应加快构建中国经济话语和经济叙事国际传播议程设置体系,形成议程融合策略矩阵,提升战略层面议程协同效应和行动能力,更好引领中国经济国际话语方向。
张雪魁:提升经济议题国际设置能力,做好对外传播,还迫切需要完善我国经济政策国际沟通方略,提升经济政策国际沟通能力。在当前复杂国际环境下,要把政策沟通能力提升为治国理政和大国竞争的一项战略能力,充分认识提升我国经济政策国际沟通能力在管理国家发展国际认知、中国经济发展国际预期和运筹大国竞争博弈中的战略意义。
为此,需要加快形成与新的国际形势相适应的中国经济政策国际沟通方略,积极构建新形势下我国经济政策国际沟通体系,使之能够更好地与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大国认知对抗日趋剧烈、发展预期管理难度加大等复杂形势相适应,让国际社会更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树立对中国经济的正确认知,增强对中国经济的正向预期。
李伟:针对当前“新三样”引发的“中国产能过剩论”炒作,应更多地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对全球气候?;?、树立全球气候正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加强中国产业政策国际沟通,阐述中国绿色低碳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及其道义制高点,引导国际社会更加积极、辩证、客观看待我国绿色低碳产能发展问题。
主持人:新能源产业是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给各国带来的是绿色发展、共赢发展的机遇。在近期中国电动汽车出海遭遇“逆风”的背景下,如何尊重海外受众习惯,向世界讲好中国“向绿共赢”的故事?
权衡:面对这些明显针对中国的战略限制及其带来的多方面影响,需要我们更加全面充分展示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对于推动全球“向绿共赢”作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优势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进展。近年来,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集中创新资源突破电动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完善和强化电动汽车产业链配套体系,积极引进特斯拉等国际电动汽车头部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强化市场竞争推动优胜劣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中国电动汽车以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率供给全球,在有效满足全球最大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同时,也已成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张雪魁:中国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不仅是为了满足本国的绿色发展需求,而且希望为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中国电动汽车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技术创新成果和高效率生产模式,中国电动汽车增加全球供给,一方面为全球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新能源产品,以高性价比商品为消费者创造高品质生活;另一方面,中国以高品质、高效率的电动汽车产品出口,为进口国家以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汽车,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李伟:面对“中国产能过剩论”,中国需要加强沟通重视合作,为“向绿共赢”创造有利环境。从国际产业发展经验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替代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会产生由于传统产业退出市场导致的就业结构调整、收入分配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也会严重影响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有效推动了相关国家的产业升级,同时也需要高度关注产业转型发展在客观上带来的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问题,需要关注相关国家的重要关切,加强沟通协调,在坚持公平竞争和开放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开展有效合作,积极应对产业转型带来的相关问题。重视加强与相关国家的技术合作、成果共享和产业链配套协同,积极推动进口国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绿色低碳产业特别是电动汽车产业领域的全球共赢发展,作出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
来源:文汇报,4月21日